我的内容创作最强搭子——Kimi
我的内容创作最强搭子——Kimi
如果说编程上有难题,现在第一个想到的是问GPT,一般能给出比较满意的答案,生成的代码也基本靠谱。
但由于网络和中文语境要求,日常还是更多使用国内的大模型。在众多国内大模型中,笔者为何对Kimi情有独钟呢?因为我收...那必须是因为它的强项——长文本解读能力啦!
初识Kimi
初识是在大牛猫的文章里,某期日更里提到了AI独角兽公司“月之暗面”和它旗下的产品Kimi。当时还是比较初期的版本,大牛猫用它解读了一些文档,都能给出一些比较好的归纳,后面又陆续提到过几次,就记住了。
恰逢那段时间在整理“代码可视化”的理论知识,会进行大量的检索和文字阅读,十分的耗费精力。随即就想到了Kimi,网站版自带了检索能力,再结合长文本解读能力,着实节省了我不少素材找寻和解读的时间。
内容创作v1.0
有了这次不错的体验后,后续使用Kimi的就更频繁了,但也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文本解读上。直到有一天笔者突然问了Kimi这么一个问题(至于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就不得而知了):
回答的第一条是“知识与学习”。但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对笔者而言了解新技术和新热点是保持职业热爱很重要的方式。但日常工作已经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根本就没有时间搜集并学习新知识。
就想如果有一个工具能自动抓取技术热点并将长篇大论的文字浓缩为100~200字左右的摘要,这样每天花半个小时就能消化信息了,这也太棒了吧。
于是做了第一次尝试,实现了一个自动抓取热点并总结的小工具,实现思路见下图。内容回顾戳👉🏻 没时间了解技术热点?让大模型帮你整理重点吧!
不过这一版工具有一个缺陷,就是当时Kimi的API不支持搜索功能(目前已支持,戳👉🏻Kimi API 支持联网搜索增强了!),于是笔者自己手搓了一个页面检索和内容解析工具,但由于没有处理噪音整体效果比较一般。
但通过这次尝试至少跑通了流程。接着字节推出了coze,也第一时间集成到了工具中。工作流体验确实很不错,替换掉了自己写的搜索和内容解析工具。
再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笔者开始发技术周刊了!
内容创作v2.0
不过在第7期的时候笔者逐渐放弃了这个小工具,转而人工的收集周刊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内容准确度较差
这个准确度不是指Kimi总结的内容和原文的差异,指的是收集的很多文章本身是没有营养的,这主要受限于信息源的质量和笔者手搓的爬虫缺少数据预处理能力。
同时也考虑到既然周刊公开发布了,要对自己的内容负责,至少保证最后选出的内容都阅读过一遍。因此在迭代爬虫和转人工中,选择了后者。
Kimi发布浏览器插件了!
刚好7月Kimi发布了一个超好用的功能“Kimi 浏览器插件来了!”,省去了人工粘贴文章链接到Kimi主页的过程,在原始页面上就能进行内容摘要生成。由于这个功能的出现,转人工处理后工作量也没有较大上涨(要是工作量大也坚持不了多久😂)。
内容创作v3.0
现在,Kimi发布了新的重磅功能“Kimi 探索版来了,最好的搜索是不用自己搜索”,补齐了信息搜索这一拼图,终于能彻底解放双手啦?官方对探索版的定义是:
Kimi 探索版具备 AI 自主搜索能力,可以模拟人类的推理思考过程,多级分解复杂问题,执行深度搜索,并即时反思改进结果,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答案,帮助你更高效地完成分析调研等复杂任务。
看了官方示例,更多是帮助用户节省花在搜索调研任务上的时间,让大家可以有更多时间专注于提出问题、思考和创造。
咦?这好像和笔者之前用过的一个工具有点相似(相关内容戳👉🏻 用 AI 解锁技术调研的新姿势)。不过虽然都是针对调研场景,STORM主要的检索页面和生成的结果都是英文的,在知识库选择和语境上还是有明显的差异。Kimi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
让Kimi汇总“本周技术人应该关注的热点信息”,得到的结果颇具参考意义。信息有来源可追溯,关键是能节省看网站的时间,想想319个网站全部看一遍标题都得费些功夫了。
别忘了Kimi还支持多轮对话,能够按照诉求对生成内容进行调整,理论上有更强的扩展性。
所以是时候再迭代一下“热点收集小工具”了,把这些新特性融入进去,可能就能实现最初的梦想——坐等AI把饭(有用的信息)喂嘴里。
最后也希望Kimi越来越好,能够杀出重围,持续提供更多真正好用的功能。
关注“肖恩聊技术”公众号,原创技术文章第一时间推送~